可网络是一张无边无际的“网”,内容虽丰富却庞杂,参差不齐,未成年人自制力及分辨能力差,网上信息泛滥可能导致青少年信仰的缺失或价值观的多样化,影响青少年正确的生活观、价值观的形成;一些不好的信息的侵蚀也大概引起青少年道德意识弱化、社会责任感降低;错误观念的误导更容易使青少年做出一些违反常规的事情,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青少年因为上网误入歧途的案例屡见报端让“是否应该对孩子下达禁网令”成为一直以来颇受争议的话题。
笔者觉得,网络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具备双面性是势必的,作为父母,不可以因网络的负面性而将这新兴产物束之高阁。其实,对于未成年人接触互联网问题,只须父母可以正确“引导”,那些潜在的隐患完全可以消除。
据首都网络协会发布的调查数据显示,学生在完成课业后的空闲时间中,53%的受访者选择上网,这也成为他们课余时间最大的娱乐项目。而初中生上网行为中排名前三的分别是网游(46.7%)、影视或音乐网站(21.4%)、新闻资讯(12.6%)。进行娱乐活动(网游+影视音乐+互联网小说)的初中生超越七成;进行互联网社交(社交网站+邮件)的则不足一成。单纯将上网作为学习辅助的查找学习材料的也不足一成。显而易见,互联网对未成年人负面影响已经渐渐强化,由此也折射出家庭教育的两个问题,其一是父母对于孩子上网状况并不知道,更没做到积极引导。其二是父母没为孩子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上网已经基本代替了“亲子游戏”。作为父母,既要让孩子了解通过互联网可以拓展我们的常识面,也可以把自己推向犯罪的深渊,同时,也可以与孩子一同学习典型的案例,让孩子充分认识到上网假如不加以控制,就大概事与愿违。另外,父母也应该对孩子多加关爱,与孩子多交流,常交流,真的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父母只不过抱怨责怪孩子的贪婪与任性,却不曾深思自己,为何孩子的课余时间被互联网抢走了?作为孩子的监护人大家是不是尽到了应尽的义务?其实互联网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那错误的教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