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美国举行了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的颁奖典礼,虽然中国参赛学生也获得了不少奖项,但其中非常重要的几项还是被美国队囊括。在这次比赛中,美国学生表现出了高水平,他们的素质和项目都明显超出其他国家的选手。让中国学生印象深刻的是,海外同学不少无拘无束的创意,对科学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国外学生更敢于想象。譬如关于环境方面的项目,国内学生总是会做成一个调查报告,或是一个小测试来论证看法,而海外学生已经开始关注木星,把眼光投向了太空,思维的发散和开创性都非常不错。
这则报导让我不禁想问:是什么让大家的孩子聪慧却不妄想?是哪个抹杀了孩子的各种天分?
分数=人才=将来是大家的教育模式,也是千万个家庭没办法摆脱的牢笼。中国孩子的成长渐进式可以概括为:婴幼儿,灌输式怡情;少儿,填鸭式提高;青少年,题海式练习;成年,模式化生活。所以大家孩子的试题天分虽被激起出来了,却丢失了可能收获伟材的异禀天分。
残疾教育掐断了天分的道路
以分数为准绳,以成绩为标杆,在绝大部分国家的婴幼儿教育中已被觉得不合理并加以杜绝。我的大儿子曾在美国上过学,他从婴幼儿园到四年级学校从无给予学生考试,即便有测试也只不过评个对错,不打分数。如此的教育把重点放在了学习上而不是疲于应试上。由于,当幼童被从小引导去应对应试时,可怕的结果就是把他们简单地放在同一个标准下去相互比较,去培养。譬如语言表达能力的发育在每一个孩子身上都可能有不一样的进程,那些在幼年时语言能力表现欠佳的孩子,非常或许会成绩不佳,因此被安上差生的名号,因此对未来的学习和成长导致了障碍。
我记得曾有为美国教育家如此说过,没残疾的孩子,只有残疾的教育!所以,越早开始考试,越早给孩子学习划小圈,就越早抹杀孩子的兴趣和天分。
释放兴趣才是保护和拯救天分的道路
英国哲学家HerbertSpencer指出,孩子在哪一点有潜能,便会在那几个方面表现出兴趣,每一种兴趣都能对应到孩子的某种潜能;假如这份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就会成为专长。
音乐天才莫扎特,一岁时就对音乐节拍特别敏锐;科学家达尔文,从小就对虫虫草草感兴趣;漫画家朱德庸课业成绩门门红灯,独对画画兴趣盎然且能无师自通。对父母来讲,可能只有在孩子小的时候,分辨出孩子的自然禀赋所在,并因势利导,创造有利的进步环境,才能防止孩子遭到单一天分教育体制的限制。所以发现兴趣,释放兴趣,培养兴趣才是保护和拯救天分的道路。
那样,孩子的兴趣又怎么样去发现呢?
第一,母亲可以创造环境去引发孩子的兴趣,与孩子一块去积极尝试各种他或许会有兴趣的活动。记得我小儿子响响3岁时特别喜欢唱歌,但带他去观看少年合唱队的课程,他又怕羞不愿加入。于是我携带他随便地参加了一些与音乐有关的活动,意在让他自然地去挖掘兴趣。于是,某一天在一个小朋友打鼓的兴趣班里,他一下子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到今天,他学习打鼓已有半年之久,而且已开始迷恋上了乱弹琴。
第二,爸爸妈妈可能需要注意观察和耐心等待。聆听孩子会不会就某一主题接连不断地提出问题,是不是主动地参加或察看某类活动?孩子的天分并非刚开始就会充分表现出来,而且孩子的喜好也是在不断变化和进步的,所以,爸爸妈妈不可能一下子就能把握住孩子的天分和专长。居里夫人的小女儿艾芙心灵活跃,充满幻想,但情绪多变。居里夫人先引导她学医,成效不佳;再引导她研究镭,不有兴趣;最后,居里夫人发现了艾芙的天分恰恰在文静范围。正是居里夫人的细心察看和耐心等待才帮助艾芙确定了生活和事业的方向,收获了一位杰出的音乐教育家和传记作家。
敢于让孩子落后一步
其实,能否让天分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除去家庭和社会等提供好成长环境外,孩子本身的自我判断能力、自我学习和自我成长的能力特别要紧。而大家的父母式教育环境则妨碍了孩子的自我意识的形成。
今年是大儿子进入小学最后一年了。从今年开始,学校有了考试与分数排名规范。每次当他汇考试报名试成绩与名次时,他总先说:今天考得不好,3、。我会避开名次问题不讨论,先问他在哪缺分了?每每此时,大儿子就会非常痛心地进行试题剖析。若是一些知识性的缺憾,或是一时的记忆短路,我会提醒他补课,谨慎防范再犯。若是涉及到一贯性的粗心问题时,我则会很严肃,由于一时的错误易犯易改易补,而不好的习惯坏问题则会干扰一生的行事和学习习惯,我决不随便放过。再有,如是数学应用题的理解出了偏差,我会小题大做追根问底,由于理解力涉及到语文能力,逻辑思维等不同学科,已不再是单门的数学问题了。所以我的态度是,不怕孩子考试落后一步,但怕孩子失去自我发现、质疑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儿童的兴趣所在总是就是其天分的亮点。急于造就天分的爸爸妈妈们,可能更多的是要掌握当伯乐,并给予孩子需要的自我成长的空间和环境。有了伯乐,才会有千里马啊!
[NextPage]附:父母看法
看法1:无奈,只有选择适应
可怜的孩子们,教育跟着国情走,大家也没有办法、说起来其实大伙都了解,可是身在这个国度,有哪些方法呢?其中两位博友如此留言道。他们也对现行的教育规范很不认可,但蚍蜉岂能撼树?无奈之下,只有选择适应,和孩子一块去适应。
看法2:担心,忧其童年不再无忧
中国的教育啊,从我儿子上婴幼儿园起,我就对你们和老师感到失望,目前的婴幼儿园听不到孩子们的笑声,听到是朗朗念书声,都分不清是婴幼儿园还是小学,教育官员和老师们啊,返给孩子们开心的童年吧这是爸爸妈妈真实心声的写照:忧其童年不再无忧,更忧其还未起步就已遭淘汰。
看法3:承受,巧妙避免大众教育的弊病
作为父母尽力了,弥补一下学校教育的不足,将来就不会那样后悔。在不可以改变大环境的条件下,尽可能改变小环境还是可以做到的。在没办法现时解决的首要条件下,不少父母选择了默默并巧妙的承受。对自己孩子有针对性的进行平时学习以外的培养,尽量避免大众教育的弊病。
我更同意第三种看法,大环境不是个人可以改变的,但追随和融入大环境的程度是爸爸妈妈可以拿捏定夺的。我昨晚一夜难寐,由于读到了一本婴幼儿教育好书《慢养给孩子一个好性格》,其中的一些精辟的文字不禁让我联想到留言给我的爸爸妈妈们的拳拳之心和正在历程的婴幼儿教育煎熬。我在此节选几段,与大伙共勉的同时,更鼓励爸爸妈妈朋友保护我们的孩子,让他们在应试高压下,仍然拥有一个温暖的家,一个通情达理的母亲;让他们的童年和少年不怕犯了错误,让他们去犯这个年龄应该犯的错。
做母亲的,回想大家已过的生活,是不是还记得起大家曾做过的那些考试试题吗?学习生活是一辈子的,应试只不过一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