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在上海理工大学,一个名叫“创行”的团队授人以渔,向农民推广运用网络打开农商品销路的“e农”模式,帮助农民创收,真的让农民自己成为“e农”模式的主人。
开“微店” 授人以渔让农民变身“e农”
近年来,南汇区域的农业合作社高速崛起,然而运作不规范与合作层次不高影响着当地农民的积极性和生活水平。对此,一直致力于探索“农社对接”的道路的上海理工大学“创行”(Enactus)团队在微信平台开起了“微店”,帮助菜农和果农把顾客群定坐落于很难花时间和精力购买新鲜蔬菜的职业白领,探索移动电商的“e农”模式。现在,他们的“e农”项目已收入150006元,净收益高达69990元,每家农社的总收益平均每月提升了18495元,增长112%。
“创行”团队与南汇上海敬亭蔬果合作社打造起合作关系,在与他们深度交流中,团队统计出主要的营业蔬果类型及蔬果的售卖价格意向。同学们又通过调查获悉,七成以上的白领因为下班时间晚,身心疲惫,将去菜场买菜看作一种负担,82%的人群想尝试网上购菜并且送货上门。于是他们将蔬果的目的群体设定为乐于网上购买产品、对生活品质需要较高的白领。
在对供应求购双方进行剖析与定位的基础上,同学们引入生鲜电子商务模式,打造起“农场速递”微信平台和“蔬适生活”微店。白领们仅需打开线上平台,选择和购买当日菜品,完成线上支付并填写送货地址,即可成功下单,而且优质农舍提供的是绿色无公害蔬果,顾客可以放心食用。
“创行”团队将目光投向白领聚集的高端社区和企业园区,在上海绿城小区附近,团队开的蔬果线下门店投入用,居民可以在线下门店现场购买蔬菜,现场体验、蔬菜直销和互联网购菜相得益彰。同学们在该小区及周围四家小区试点进行微信平台和线下门店的宣传,短短两个月,不只线下门店的人流量大大增加,而且微信平台也增加了522个关注量,农社订单增加了350多笔,销售额也增加了12423元。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创行”团队除帮助农民销售蔬果,为农民创收以外,还向农民教授怎么样运用“微店”做好经营。他们在农社成员中挑选出学习力较强的年轻群体,为他们制作出图文并茂的互联网平台管理技能小手册,以此为“教程”,教授农民修改商品价格、展示新品、更新品信息等电商平台运营技能,真的让农民自己成为“e农”模式的主人,从而也确保了“e农”项目的可持续性。
把“e农”模式复制到贵阳
继开“微店”帮农民打开蔬果销路后,现在,“创行”团队的这群“创客”又把“e农”模式复制到了贵阳,向当地农民推广“网络+”的理念和实践。
贵阳修文县洒坪镇特产“贵长猕猴桃”,个大,味甜,山区农民的原生态种植也让它成为名副其实的绿色健康水果。当地政府积极鼓励农民种植猕猴桃创收,甚至特别设立了“猕猴桃局”推进猕猴桃产业进步。然而,带领农民种猕猴桃的洒坪镇党委副书记黄俊却一筹莫展,由于猕猴桃并未让农民的钱包鼓起来。一次偶然的机会,黄俊上网看到了我校““创行””团队向农民推广“e农”模式,帮助农民卖草莓的报道后,毫不犹豫地就联系到了““创行””团队寻求帮助。
得此消息后,““创行””团队立即行动,从去年十月至12月,团队成员通过线上调查,向当地的猕猴桃大户、政府等深入知道了当地猕猴桃的种植、销售状况,他们发现,之前的“e农”项目可以在此复制了。
今年1月,团队一行8人从上海启程来到了贵阳。他们找到了症结:散户种植、销售方法传统单一,单单一个县同一种猕猴桃就有160多个品牌,内部角逐损耗紧急。项目负责人缪广协说:“‘散’是最大的问题,致使在销售上没办法拧成一股绳。于是,大家提出了促成网盟的对策,也就是把散户的猕猴桃打包推向市场。”
然而,想要让农民组建网盟并不是易事,农户的思想守旧、固执,只想自己单干。这让队员们的计划陷入了僵局,“大家只能找寻一个适合的契机,通过满足农民们的一个一同愿望,让他们自愿组团。”怎么样找到如此的契机呢?队员们发现,每年9月至次年2月是猕猴桃的集中售卖期,而其余时间的市场均为空白,由于农民没办法长期保存猕猴桃,致使不可以四季常销——这便成了说服农民网盟的最好“突破口”——队员们拜访了贵州大学专门从事猕猴桃研究的龙友华教授,得知新西兰猕猴桃就是用大型冷库进行储存的,但建大型冷库的本钱非常高,散户没办法承担,只能结盟合作。于是,他们以此为由说服了当地的四家猕猴桃大户联合起来建仓储冷库。
第一步已经成功迈出,目前队员们正式启动了“e农”模式的推广——建设网上平台把猕猴桃销往外省市,同时开设微店,拓宽当地的销售途径。现在,缪广协们还在忙于探寻代理商,帮助农户网盟注册,各项工作进行得有条不紊。“假如顺利的话,应该到今年七8月份就能看出效果了,”缪广协说,“大家最后的目的是要把借助互联网售卖农商品的模式教给农民,让他们自己掌握运用网络带动传统产业的进步,成为真的意义上的e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