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生下来犹如一张白纸,孩子任性的确非常容易见到,但并不是天生,主如果因为教育不当引起的。那样,作为父母,大家应该怎么样正确地断定孩子的任性行为,并采取有效手段加以纠正呢?
顺从与反抗
孩子在3岁之前,一般都比较顺从,爸爸妈妈怎么说,就听什么;爸爸妈妈说这类东西不准碰,他就不碰。如此的孩子常会得到爸爸妈妈、亲友的赞扬:“这孩子真听话。”然而,伴随年龄的增长,接近3岁时,爸爸妈妈直觉感到孩子开始变了,变得不那样听话了。这正是孩子形成独立性和任性的开始,爸爸妈妈要擅长发现孩子的变化,并注意教育引导。
独立性的重要程度
信赖自己,信赖其他人,对事有独立性,这是性格中非常重要的品质,这种品质在非常小的年龄阶段就已开始萌芽,而且跟未来的性格形成密切有关。心理学家曾分别挑选了100名3~5岁反抗性强和100名几乎看不出反抗的儿童,并对这类儿童进行追踪性研究。
研究发现,这批儿童到年轻人时,原来反抗性强的一组对象,有84人意志坚强,有主见,能独立地剖析和判断事物并作出决定;而原来无反抗性的一组人,只有26人成为意志坚强的人,其余的人相对看上去碌碌无为。这样来看,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对于其将来的成长至关要紧。
任性的行为界限
孩子有天生的好奇心、模仿性,日常常有如此的实例:2岁左右的婴幼儿自己拿着勺子吃东西,吃得狼藉不堪,还把瓷勺敲碎;人没扫把那样高,却拿着扫把扫地,爸爸妈妈刚把垃圾扫拢,孩子却把垃圾扫开。
像以上的行为,或许会遭到爸爸妈妈的责骂,其实,这正是孩子表达主动性、独立性的行为,并非任性,爸爸妈妈不但不应该责骂,还应该给予鼓励、表彰和引导。
其次,有些孩子被娇养过甚,吃东西挑三拣四,爸爸妈妈给他吃茶叶蛋,他非要吃摊贩卖的酱烩蛋;爸爸妈妈特地再给他烧了酱烩蛋,他又非要吃茶叶蛋。有些孩子在吃饭时边吃边玩,当爸爸妈妈收起玩具时,就赖在地上打滚。像这种行为,就是任性的表现了。
怎么样纠正任性的行为
明确行为界限
第一,父母应需要孩子有肯定的行为界限,引导孩子培养好的习惯。要让孩子了解,啥事该做,啥事不该做,并鼓励他坚持实行。不可以总跟孩子说:“就今天这一次啦”、“下不为例啦”。对孩子超越行为界限的事,决不可以迁就,不然,只能娇惯孩子,助长孩子的任性问题,将来很难改正。
除此之外,爸爸妈妈的态度需要一致,防止出现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的状况。
引导兴趣转移
第二,在孩子任性时,爸爸妈妈要擅长把孩子的兴趣引开去,以转移他的任性。比如,孩子进入超市,吵着要买糖果,看见气球,又闹着要气球,此时,爸爸妈妈可以设法让孩子去察看某一事物,使他忘掉刚刚哭喊着要的糖果、气球。通过这种办法,孩子的情绪可以得到有效的安抚,同时也能培养他们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注意教育办法
爸爸妈妈应该注意教育办法,要有耐心。当孩子哭闹时,爸爸妈妈可采取漫不经心的态度,让孩子感到,他的哭闹吓唬不了哪个,让他日渐安静下来。有些孩子自尊心太强,爸爸妈妈可适合给他一个台阶,帮他结束,然后再通过拥抱、对视、谈话的方法进行教育。拥抱,可使孩子感觉到,虽然他做了错事,爸爸妈妈还是爱他的,使孩子对爸爸妈妈不产生抵触情绪。
对视,可让孩子从爸爸妈妈的眼神中,感觉到爸爸妈妈对他的爱,与对他任性的不喜欢。谈话,要简短明了,使孩子在维持自尊心的首要条件下,了解自己错在哪儿,以后该如何做。
面对孩子的任性行为,父母应当理性对待,既要给予适合的约束,又要重视引导和教育,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好的性格特点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