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了边缘部落就上了贼船
新鲜出炉的2009年中国大学排名榜单上,谢言所在的学校赫然占据着百强里的一席之地,可现在的她对此却并非非常“感冒”。
11月连下了几场雪,北京骤然进入寒冬。在寒风中,应届毕业生谢言依旧奔波在京城每个招聘会上……
“我不不承认大家学校的整体实力,但大家的专业根本挨不上边儿!”谢言讲解说,学校作为理工类院校,整体排名基本是由海量理工类学科给拉动的,她所在的汉语言专业在文学类专业排名中被甩在相当一部分普通院校的后面。
这种专业间的落差,不只体目前学校网站上关于历史底蕴、师资力量、实验设施的文字介绍和数据对比上。在谢言和她的同学们还在焦头烂额地忙于考研与实习时,同校机械工程学院等学校各大招牌专业的学生还未毕业就已经被一汽、东众等名企签走。
“就像玩盛行一时的网游《梦幻西游》一样,假如开始选择了12门派中不讨好的角色,就注定日后或许会受某种程度的不平等或者歧视。”说到本专业在求职时的弱势,谢言自嘲地摇了摇头。
“你就是那个农大毕业的呀?”2008届毕业生陈松伟记得毕业前面试一家网站时员工挑剔的目光与刺耳的问话,每每回忆起这段历程他就看上去义愤填膺,“什么叫就是啊,整的我跟非人类一样,难道农大就只能有那些涉农专业么?”
计算机专业的陈松伟就读于中部区域一所著名的农业大学。学校创办伊始,植物与动物等有关涉农专业就占据着主导地位。几经演变,100多年的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的传承,使得早先的优势学科不断进步并辉煌着。
而陈松伟所在的计算机专业仅仅有短短几年的历史,还没设立我们的学院。在他入学前,系里刚刚送走两届毕业生。短暂的学科历史让陈松伟时常感觉到自己专业处在弱势地位。
陈松伟说,给他们上课的老师不少是刚毕业几年的硕士;而那些主流专业的大多都是教授、院士在讲课。
对于师资力量的差距,在他的校园网站上可见一斑:
院士、长江学者、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与省部级专家……在陈松伟所说的那些主流专业的学院网页上,这类字眼随处可见。国家重点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国家精品课程、研究中心及实验室等也非常抢眼地占据着院系首页。
主流专业的先进实验设施也是陈松伟的专业只能仰视的。陈松伟回忆说,自己专业倒是有实验机房,不过设施老旧,512兆的,装个数据库软件,机器基本就跑不动了。大学4年,他基本都在宿舍编程。
“大家我们的老师上课也常常提醒大家,农业大学的计算机专业毕业后不好找工作,由于抢手的是理工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本专业老师的提醒,让大学期间的陈松伟一直维持着警惕。
身处主流院校的90后专业,谢言、陈松伟面临的尴尬主要源于对比,与同校那些品牌专业的强势对比,或者与外校同专业的优势对比。对比之后,他们发现进校之初曾有些光环渐渐黯淡了。
“来这里不学主流专业就上当了,目前感觉自己上了贼船下不来了!”来自西部某985院校的刘明调侃道。他专业所在的学院,是学校盛传的“四小院”之一。
转专业换学校:在通往主流的方向一路狂奔
“入学到今天,大家极少感觉到学校对大家的看重。遇见比较大型的活动,学院拨款极少,每次要举办大活动的时候,几个负责的同学就只好皱着眉头发扬艰苦朴素精神;奖学金数目总比某些大院少一半;就连入党名额也少得可怜;请一些所谓的业内名人来做讲坛从来不做校级宣传,若来一个物理学家,早被宣传得角角落落都了解;大家系有个名头非常大的学生中心,但这帽子太大,大家戴不上,到今天形同虚设……”
一个名为岛岛猫的网友的一篇博文《在名牌大学读非名牌专业》勾勒了主流院校90后专业学子的心理。不少90后专业的学子们出于对将来进步的考虑,纷纷采取实质行动来改变我们的尴尬处境。
大二新学期伊始,马晓灿发现班里忽然多了好多新面孔。打听后方知,原来是从本校其他专业转来的。整个专业瞬间转来20多人,使得本来就热闹的教室看上去有的拥挤了。
马晓灿就读于京城某大学编辑出版专业。学校每周一例行的升旗仪式上,正对着旗杆的“中心地带“是晓灿专业的固定地方。同此优势的地点一样,编辑出版专业是学校的名牌专业,在学校各类专业中一直处于当仁不让的强势地位。即便是在期末考试考场安排如此的细节上,编辑出版专业也会理直气壮地出目前第一位。
“往届的师兄和师姐大多是本专业老师推荐实习或工作单位。”鉴于本专业的实力,马晓灿说他们专业的老师在校外有非常大的号召力,有很多合作与交流的单位。
除去自己对编辑出版有兴趣外,这个专业的优势,也让不少外专业的学生看在眼里。于是,他们有了削尖脑袋也要挤进去的转专业念头。“管理、外语……甚至理工类专业的学生也都加入了大家这个文科专业。”晓灿有的不解。
对于主流专业的优势地位,林迪也深有感触。
“他们忙得找不着北,大家则是闲得发毛!”本科曾就读于师范院校新闻专业的林迪非常羡慕本校那些师范类专业的学生,“他们除去上课,每月按期都有学界大师开设各种讲坛,还有人会帮一些教授做做课题、搞搞调查等等。大家除去上课、考试外基本就没事可做了。”
专业间的落差让林迪抱定了肯定去中国传媒大学读新闻的念头。2007年研究生考试,她以1分之差与梦想中的传媒大学国际新闻专业失之交臂;2008年,她第三赴考,最后以绝对优势达成了我们的理想。
也请见证小众圈子的力量
其实,“90后”原是小众圈子的代名词。在主流当道的宇宙里,小众世界的力量也是不容忽视的。周琛和张蕾就是这一看法的支持者。
阴差阳错,研究生考试后,周琛被调剂到了某医学研究所的情报学专业。第一次接触“情报学”的字眼时,周琛感觉这个专业新鲜而神秘,跟过去搞地下党工作一样。
“90后专业应该是主流专业的一个陪衬吧。”同校的基础医学研究所、药物研究所都“财大方粗”,周琛并不不承认自己所学专业同他们的差距。“他们的研究经费动辄就是一两百万元,大家好的项目通常都是五六十万元;像基础医学所的学生都参与临床,每月补助都在2000元以上,大家一般在1000元左右。”周琛觉得,主流专业导师的知名度、项目经费、学生的补助等方面都是他所在专业没办法比较的。
“所谓术业有专攻,学校既然开设了这个专业,一定有它存在的价值!”身处90后专业的周琛觉得,90后专业在弱势的同时也会有我们的特点与优势。他对自己专业曾参与研究的新医改策略津津乐道。
“像医学、药学等专业,一个导师带四五个学生,好多导师身兼数职,比较忙,根本没时间指导我们的研究生,有些学生答辩时才见到我们的导师。”周琛说,虽然主流专业知名度大,但学生却很难得到导师的关怀。
周琛所在的情报学专业,这届只招了6个人。他们的导师最多只能分到两个学生。
和周琛看法类似,来自矿业大学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张蕾觉得,在如此一个工科院校,像她所在的文科专业,虽然在图书资源、学术资源上处于弱势,但在某些方面反而凸显源于身专业的价值。
张蕾所言的某些方面,体目前具体的学生社团工作中。“理工专业的学生不善于文字,学生会的文职工作基本是文科专业的学生在主持。大家宿舍的几个姐妹分别担当了学校的通讯社、杂志、报纸的社长及主编等要职。”
“大概是物以稀为贵吧!”张蕾最后援引了鲁迅名篇《在仙台》里的一句经典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