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伴随家庭教育常识的日益普及,“重教轻罚”已成广大伙长的共识。在大家的潜意识中,惩罚是打骂的代名词,因而大家常常在报刊上见到少数父母对孩子罚站、罚跪、罚饿甚至虐待孩子致死的报道,这类父母便是对惩罚缺少正确的理解和把握。
其实,惩罚的方法多种多样;打骂只不过其中的一种,是惩罚的极端性行为。错用、滥用惩罚以致不负责任地对孩子的肉体和心灵施暴,会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长期以往就会使惩罚失效,致使最后“管不住孩子”;而适合、当令的科学的惩罚却可以对孩子起警戒用途,促进孩子改正错误,从而收到以罚助教、以罚代教的成效。
所以说,惩罚是一门家教艺术,惩罚能否达到预期的成效,重点是看爸爸妈妈能否用得当。笔者觉得,爸爸妈妈在惩罚孩子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学问1:惩罚的“量刑”要适合
惩罚孩子的目的自然是为了引起孩子的良性转化,那样惩罚的“量刑”就需要合乎孩子的行为。
惩罚过重容易引起孩子的对抗情绪,太轻了又不足以使孩子引以为戒。因此惩罚孩子要以达到目的为原则,既不可以轻描淡写,又不可以小题大做滥用“刑罚”。
大教育家洛克说过“儿童首次应该遭到惩罚的痛苦时候,非等完全达到目的之后,不可暂停;而且还要渐渐加重”,其中的道理耐人寻味。
专家提示
其实,在日常大家都有如此一种经验,对绝大部分孩子来讲,爸爸妈妈仅需用我们的言语或行动向孩子表示一点点就算是极其微小的不满,孩子都会感觉是对他的错误的惩罚,从而自觉改错。因而现代教育心理学觉得,惩罚包含间接的和直接的批评。给孩子使个眼色、对他的行动加以限制、扣留他喜欢的东西、没收他的玩具,甚至在吃饭时降低他爱吃的菜肴或者让他穿一件旧衣服等等都是惩罚的方法与方法。
学问2:指明“出路”不含糊
惩罚孩子不可以半途而废,应需要受罚的孩子作出具体的改错反应才能停止。
父母要态度明确,跟孩子讲了解他如何做、达到什么需要或标准,不然有哪些样的后果。如孩子有乱丢东西、不喜欢收拾的习惯,父母在惩罚时就应该让其自己整理好东西、整理好玩具;使其了解需要要做好,不然又要受罚。
父母千万不可以含糊其词甚至让孩子“自己去想”。父母不给“出路”,孩子改错就没目的,成效就不明显。
专家提示
惩罚之所以能促进孩子改正错误,这是教育心理学中的成效律在起用途。成效律觉得:孩子“快乐则同意;痛苦则拒绝”,要使孩子继续或终止某种行为,大家可以通过奖励或惩罚来做到这一点。
事实上,有不少事情是不可能通过奖励的方法让孩子满足的。如孩子故意损毁东西、坚持“顶风作案”、乱提不切实质的需要等,这样的情况下奖励就不起用途,惩罚却可以起到肯定有哪些用途。
学问3:罚了又赏要不能
爸爸妈妈教育孩子要相互配合,态度一致,赏罚分明。
该奖时就要郑重其事甚至煞有介事地奖,让孩子真的领会到受奖的喜悦;该罚时也应态度明确、手段果断,让其真的了解自己错之所在。只有如此,才能培养孩子是非分明、知错即改的品行。假如在对孩子推行惩罚之后,爸爸妈妈中的一方觉得孩子受了委屈,随即又用钱物或食品来安慰他,这将会使惩罚失去用途。
实践证明:惩罚——奖励——惩罚的恶性循环会使孩子产生认知偏差,错误地将犯了错误和受奖联系起来,从而使惩罚归于失败。
专家提示
诚然,惩罚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而且还有一个用法的问题,正确用可以以罚代教,假如使用方法不对,则会使孩子的不好的习惯变本加厉。如有的儿童在感情冲动时会用坚持错误行为来报复惩罚。而惩罚的反复实行要么使孩子产生恐惧爸爸妈妈的神经官能症,要么使孩子破罐破摔,对惩罚“逆来顺受”无所谓,这都是不足取的。
学问4:准时惩罚莫迟疑
现代教育理论觉得,惩罚的成效部分是来自条件反射,而条件反射在有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的间隔时间越短则成效越好。
所以父母一旦发现孩子的行为有错,只须状况许可就应立即予以相应的惩罚;假如当时的情境不允许立即作出反应,事后则应准时地创造条件尽量使孩子回到与原来一样的情境中去,父母和孩子一块回顾和总结当时的言行,使他意识到当时的错误行为,并明确需要他改正。
学问5:劣性转嫁不可有
俗话说:“世事不如意者常八九”,日常大家总会遇见如此那样不顺心的事情。爸爸妈妈在心情不好时非常难把握好我们的感情,容易使自己恶劣的情绪转嫁到孩子身上,其后果总是不堪设想。
一来孩子无过受罚,爸爸妈妈小题大作,会使孩子感到有失公理。二来假如此时爸爸妈妈再因不可以自制而使惩罚无限制地升级,则总是会激化孩子对爸爸妈妈的反抗情绪。因此,建议爸爸妈妈切勿在醉酒之后或自己心情不佳、情绪低落、脾气暴躁等时候惩罚孩子,以免过激失态,影响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和威信。
学问6:讽刺挖苦最禁忌
爸爸妈妈惩罚孩子应力戒讽刺挖苦,更不可以自恃“孩子是我生的、是我养的”而随便用恶毒的语言指责谩骂孩子。
实践证明,讽刺挖苦和恶语谩骂已超越了孩子的理智可以同意的范围,将会刺伤孩子的自尊心。
因此,做爸爸妈妈的应该牢记自己惩罚孩子的目的是帮助孩子改正错误,决不是为了图一时嘴巴痛快而去刺激孩子灵中最敏锐的角落——自尊心。
有的父母在惩罚孩子语言不文明、满口脏话时,自己也“出口成脏”,这就使得训教成效大优惠扣,甚至失去说服力。
学问7:事后说理不可无
管父母和孩子之间存在着教与被教的关系,但教育孩子仍当以理服人。惩罚只不过方法而不是目的,因此,惩罚之后需要要准时与孩子说理,不然,孩子在忍受了惩罚之后还将会依旧如故。所以,父母在罚了孩子将来要通过说理、分析的方法使孩子了解他为何会受罚、了解犯了错误误是什么原因,讲了解假如坚持犯下去或有什么后果。现代教育理论觉得,惩罚只不过一种劣性条件刺激,其效能是短时的,不可以持久。受罚的孩子改正了错误并不等于他已了解事理,并不可以保证他下次不会再犯。因此,让孩子了解自己受罚是什么原因才是根除错误的重点,说理是惩罚孩子之后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紧步骤。
学问8:点到为止莫唠叨
有的父母训教孩子喜欢没完没了,而且还时不时地喝问孩子“我的话你听见了没?”孩子慑于父母的威严,为了免受皮肉之苦;只能别无选择地说“听见了”,其实他可能什么都没听进来,甚至左耳听了右耳出,根本就没听。
孩子之所以说了解了,只不过顺着父母的意思,为了早点结束训斥。于是,当孩子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时,父母便感“痛心疾首”,随即说孩子“不把我的话当回事”,当成了“耳边风”,说孩子“叛逆”。其实这并不是孩子不听爸爸妈妈的话,而是爸爸妈妈的唠叨太多了,让孩子分不清主次,不了解听哪一句为好;再者,常常性的唠叨多了,也会致使孩子耳朵“失聪”,对父母的话产生教育心理学中的“0反应”,无动于衷,使训教失去成效。
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务切要改掉爱唠叨的问题,任何事点到为止,然后察看孩子的反应再采取适合的应付手段。
学问9:就事论事莫牵连
孩子作为受罚者的角度来讲,最厌恶爸爸妈妈“倒咸菜梗”,一事既出又将陈年老账翻出来。
可作为过来人的不少父母却不知道这个道理,训教孩子时总忘不了东扯西拉、横牵竖连,说出孩子的种种不是来,有些甚至将孩子说得一无是处,直至忘记了本次训教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