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不想上学的两种状况
第一种状况:历程过多失败致使的真的不想学习
大部分儿童不想上学是潜意识的有条件的学习不想上学,即自己想学却没办法集中注意力。他们可能已经尝试过好好学习,但当他们开始学习时,他们非常难控制我们的注意力不集中、消极疲劳和拖延。这样的情况常随着着身体症状,如胸闷、气短和胃不适。不少教师和父母会觉得孩子是无知、懒惰或爱装病。 这种不想上学是因为以往学习中的不愉快历程所致,譬如一段时间内考试不及格、被老师严厉批评、被同学嘲笑、换老师或换座位等。这种情绪主如果焦虑,是无意识的学习焦虑。大家在焦虑时会没办法集中注意力,感觉自己非常愚蠢。通过调整不适当的认知,学生们可以在相对放松的状况下学习,体验到学习的效率,回到原来的学习状况,感觉到我们的价值。
第二种状况:孩子的内心想法被忽略
不少父母只看到了儿童不想上学的表面现象,却没看到不想上学的根本缘由。正确的引导办法应该是:
1. 完全同意孩子的情绪,这是交流的第一步。爸爸妈妈需要完全理解并同意孩子的情感,从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并帮助他们提升自我价值感。只有如此,孩子才会想向爸爸妈妈倾诉内心想法。在交流时,爸爸妈妈可以选择维持沉默。
2. 仔细倾听孩子的每个字,这是交流的第二步。只有完全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爸爸妈妈才能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3. 当孩子表达我们的想法时,爸爸妈妈不要直接评价,而是应该跟随孩子的想法,进行充分交流。
4. 帮助孩子找到归属感。每一个人都有我们的优势和劣势,爸爸妈妈应尽力引导孩子发现我们的长处和获得的收获。如此可以很大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激起他们自我健全的意识。
5. 改变父母自己的教育观念。教育观念的改变应从看重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幸福感开始,而不是将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孩子素质的唯一准则。当孩子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时,他们会自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不想上学的情绪问题也能得到基本解决。
6. 爸爸妈妈需要成为孩子的坚强后盾,让他们感到安全。对于不想上学较紧急的孩子,父母可以在心理学家或辅导员的指导下,引导孩子进行放松练习,减轻重压,消除因挫折而引起的不想上学。
7. 用耐心和勇气等待孩子的成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顺其自然比强迫更为要紧。有的事情就像“有意栽花不开花,无心栽柳乘凉”,特别适用于教育孩子的状况。